18历史学考研:两大方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017-07-18 18:03
来源:
作者:
暑期复习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大家不仅要对复习有自己的规划,还要关注各方面复习知识,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科知识知识体系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下三点:其一、知识体系使纷繁复杂,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按内在规律整合到一起,优化了内容,进而使复习过程跳出题海,减轻了负担;其二、掌握到本学科的主干内容,突出了学科重点;其三、学习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分类
按照历史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可以将历史学科的全部内容体系分类总结为下列三个小的知识体系。即:
1、横向知识体系:
又称阶段性体系。即由低到高,由下到上,由浅到深包括节的知识体系、章的知识体系、单元的知识体系。教材的每一节,章、单元都各自形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在这里首先要明确本体系中包含几个知识元素,每个要素中包含几个子要素—必须采取纲要信号的概括法提炼出要点;其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个要素间的关系,核心是找到关键性、本质性、主导性或者是统领性的要素,确定其他子要素和这个关键要素的关系。其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目的是使知识要素形成结构。
2、纵向知识体系;
又称线索性知识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构建纵向的专题知识体系是关系到复习成败的关键一环。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要防止:1、脱离单元体系;2、没有重点,面面俱到;3、架空史实,空谈理论;4、脱离考试,盲目构建。
3、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又称为综合性知识体系,理论性知识体系。规律性体系是全方位站在历史规律的高度上通观历史知识,把历史知识处理为规律结论的史实说明,真正实现全部知识的规律化。规律性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单元和专题知识体系之上的较高的要求。它是指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重新整合历史的知识系统,进而体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运动规律。在进行这种知识体系的建构时,应选择适当的规律体系。
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常用方法:
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通过某种适当的结构使本体系内的知识系统化。
1、画知识结构图法;
2、列表整理法:
列表整理法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好方法。最适宜于专题性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它适宜于那些结构能力较差的学生,它简便易行。它干脆利索的把同类的、相似的、规律性的但又散布在教材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例如:列表归纳中华民族各个阶级阶层探索的内容,特点,贡献,局限;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特点,对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的影响等。例如, “美国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一战前后、20世纪30 年代—40年代;二战后、60—70年代,当前是分别如何处理与中国、日本、欧洲的关系的。结合美国自身和国际形势分析其原因和结果。”见下草表示意:(填表略。)
项目 |
19世纪中期 |
19世纪末 |
一战前后 |
30—40年代 |
二战后 |
60—70年代 |
当前 |
对中国 |
|
|
|
|
|
|
|
对日本 |
|
|
|
|
|
|
|
对欧洲 |
|
|
|
|
|
|
|
成因 |
|
|
|
|
|
|
3、总结阶段特征法;
总结阶段特是也是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常用方法,阶段特征体系建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结论和史实的结合;
(2)注意阶段的切口尽量要小,要新颖;
(3)注意最后阶段特征要能形成口诀式的结晶,便于掌握。例如二战后60—70年代的世界格局总体阶段特征体系下还可以深切为三个小的阶段特征小体系:①经济格局特征;②政治格局特征;③国际关系格局特征;
其中经济格局特征下还可以划分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特征;社会主义经济格局特征;第三世界经济格局特征。
这些方法应该和体系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和各个学生的具体差异结合起来。对于相同的系统,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关注我们
一网打尽
广州新东方
专注更专业全面的教育资讯
懂你更关心你
了解更多考研资讯>>>考研
>>>推荐阅读
还有更多惊喜大礼【藏在图片里】等你免费领取!
考研冲刺的你更不可错过哦~
新东方广州学校官方咨询微信:小小新:(微信号:gzxdfsc)
了解更多优惠活动、课程安排,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号【gzxdfsc】,
这里将随时有顾问提供专业课程咨询和优惠发送,感谢您对新东方的支持。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