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想拿高分?从这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开始!

2017-11-06 11:32

来源:

作者:

当前所在位置:广州新东方学校>>>中小学频道>>>中学学习

有些准备参加高考同学总是会疑惑,为什么我把历史书上的知识点都记了一遍,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是拿不到高分呢?为什么选择题和主观题总是错误多多呢?

那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而同学们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犯了错误。特别是在选择题部分,选项之间总是有相似的地方,会误导同学们,以致于丢分。

 

01、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0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03、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04、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05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闭关政策的影响

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06、资本主义萌芽

 

1、有利条件

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不利条件

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

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07、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08、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0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1、相同点

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不同点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

 

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1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2、抗日战争时期

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4、新中国成立初期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2、建国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其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

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1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1)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4、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以上就是小新和各位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分享的高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高中学习资讯,欢迎登录广州新东方学校官网gz.xdf.cn进行查看。

新东方广州学校微信

新东方广州学校官方咨询微信:小小新:(微信号:gzxdfsc

了解更多优惠活动、课程安排,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号【gzxdfsc】,
这里将随时有顾问提供专业课程咨询和优惠发送,感谢您对新东方的支持。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