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在差异中成长

2017-09-15 16:33

来源:

作者:曹倩

当前所在位置:广州新东方学校>>>出国留学>>>留学资讯

在留美读书前的一个月,我和几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长沟通交流了一番。他们都再三叮嘱我:“出国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无论你在去之前做了多充分的思想准备,到了之后一定会发现这是一段比你想象中更加艰苦的旅程。”

在一年多的留学生活中,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不过,这段日子虽然充满了苦涩,但是其中也有别样的精彩,且让我受益终生。所以,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将要启程的学弟学妹们说:请珍惜你们所拥有的机会,这会是一段比你想象中更加精彩的旅程。


感受中美教育差异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镇,学校里的教授来自美国的各个地区,其中以美国南部人居多。在初到美国的三个月中,最令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习惯南部口音。南部口音和我以前已经习惯的“美式发音”大相径庭,也是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一些过来人为什么会说:“无论在托福考试中拿多高的分数,刚到美国时还是很难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中国一样,美国各个地区的人们在口音和常用表达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虽然这些差异并不像中国各地的方言那样明显,但是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最初上课的三个月中,我每天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低着头听完每节课,生怕老师提问到我时,我会因为听不懂老师的问题而被同学笑话。也正是在这三个月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美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似乎没有所谓的课堂纪律,大家上课都很随意。这一点在最初上课的那段时间里我倒是真有点不习惯。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二三十个学生随意地坐着,那随意程度简直可以用“东倒西歪”来形容。课桌上放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书本、电脑、手机、汉堡、披萨、饮料等。在这里的课堂上,当你有问题要提问或者想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时,直接站起来发言就行,不用举手。有时在课堂上学生还会和教授开玩笑,有些学生甚至会为了一个问题和教授争论起来。我当时总忍不住感叹:美国学生的胆子真是够大,这样公然顶撞教授不怕考试或论文不及格吗?后来我慢慢发现,教授们其实很喜欢这些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学生,他们的争论根本不会影响考试和论文成绩,而且还有可能为最后的成绩加分。

在这里,教授的授课方式也与国内大不相同。这里的教授们上课就像开茶话会一样,非常随意。例如,我们金融课的教授从来没有带我们学习过教科书上的概念,他每天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Yahoo网站的Finance板块,让我们逐条浏览新闻,并和我们一起讨论新闻中提到的问题。对于这种撤掉了边边框框的授课方式,我这个习惯了背诵概念、理论、公式的学生忽然之间感觉摸不着头脑。“我到底可以学到什么?”最初的几个月,我总是抱着这样的怀疑态度上完每一节课。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授课方式让我不再以课本为纲,而是培养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我所学的专业“工商管理”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几乎每门课的教授都会布置做演讲和写论文这两项任务。在第一个学期里,抛开我在语言表达上的漏洞百出不说,单是应付做演讲时的紧张感就足以让我一次次地想要退缩。不过看着美国学生在讲台上收放自如,一个个就像演讲家一样,我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我却不能?因为不服输的性格,我开始刻苦用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里的学习。

其实,想要适应这样的教育文化差异并不是一两天的事。当时,我也是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深思和反省才制定出了自己的“适应计划”。我发现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含蓄、内敛的性格。因此,我不再坐在教室的后排,也学着不去在意同学的眼光,开始抓紧一切机会在课堂上发言,或提问或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力去表现自己。其次,在思考问题时,我也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学着用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另外也是重要的一点,我在课下开始大量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所上课程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目有教授推荐的,也有师哥师姐力荐的,以此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内容。美国教授常常会传授给学生们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外知识远比课本知识重要。对学科背景知识的了解让我较快地赶上了课堂进度。

在种种不适应中磨练了几个月后,我逐渐融入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慢慢意识到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段自我蜕变的经历,我自己才会在后来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留学生活当然并非只有课堂学习,离开了课堂,你可以去学生中心,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聚餐,抑或参加各种社团,让自己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趣。

除了教学楼之外,美国校园里的另外两大主要标志性建筑就要算学生中心和图书馆了。经历过托福考试的人应该对学生中心比较熟悉,因为托福听力和口语测试中有很多场景对话都会涉及这个地方。学生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餐饮、休闲、娱乐等的设施和场所,这里有餐厅、电脑室、健身房、台球室、乐器间、艺术品展览室等,为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

图书馆是学生们除了教室之外最常“出没”的地方。美国很多校园里的图书馆可以用“强大”来形容,因为这里的图书馆资料储备庞大齐全,涉及各个领域,书籍、文献和报刊种类繁多,学生们在做研究时不愁找不到参考资料。除了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外,图书馆还设有学习小组间。美国的教育强调用小组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基本上每门课的教授都会分配4~6人为一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为了讨论和交流小组任务,这些学习小组每周都会到图书馆举行一两次的例会,大家共同讨论小组课题。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而这种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种族上,各种肤色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在包容性极强的社会中。不过,在校园里,我发现通常聚在一起的还是同种肤色的人:白人堆里偶然会有一两个黑人,黑人堆里几乎很难见到白人,而像我们这些黄皮肤的亚洲人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我周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都比较友好,我们通常会在学校的International House举行一些聚餐活动,以助于大家互相了解和沟通。除了可以交朋友,这类聚餐活动也是练习口语的大好机会。在和其他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接触后,我发现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口语比我想象中的好。之前我曾听人说过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英语发音比较蹩脚,有时根本听不出他们是在讲英文,但后来我觉得这种看法也许有偏见之嫌,因为我周围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英语发音一点都不比我们差,有的还非常标准。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由于在留学前大都拥有以英语为第二母语的双语生活环境,所以英语口语水平也普遍较高,虽然发音不像美国人那么标准,但基本掌握了地道的生活用语和俚语。所以,留学时,和美国人交谈并不是唯一提升英语口语的途径,亚洲留学生的亲和力往往会让我觉得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并且可以帮助我提升在英语交谈中的自信心。

对中国学生来说,社团是非常熟悉的话题了。美国校园也盛行社团,而且五花八门,涉及的领域包括学术、艺术、宗教、体育、文化等。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那么也可以自己建一个,然后吸收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成员加入。各个社团举行的活动也是妙趣横生。记得有一次,某个社团为了倡导和平,宣称可以为当天穿绿色衣服的过路人免费提供一顿午餐。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呢?在这样充满创意的校园中,每天都可能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一年多的留学生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不同以及如何去适应。同时,通过比较和适应,我对自己也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认识。我不能说这是一段完全美好的经历,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酸甜苦辣。但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完善,催我上进,让我成长,使我终生难忘。


了解更多出国留学资讯,欢迎登录广州新东方学校官网gz.xdf.cn进行查看。




新东方广州学校微信

新东方广州学校官方咨询微信:小小新:(微信号:gzxdfsc

了解更多优惠活动、课程安排,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号【gzxdfsc】,
这里将随时有顾问提供专业课程咨询和优惠发送,感谢您对新东方的支持。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